上杭探索“公建民营”养老模式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11-13 18:05:00    来源:上杭文明网   责任编辑:江雅萍   编审:刘龙海   监制:郭健

初冬暖阳下,旧县镇敬老院里的老人们正在院子里围坐闲谈,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然而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上杭全县17所乡镇的敬老院普遍面临“有床位没人住”的尴尬,甚至有些乡镇常年都只有一两个特困老人居住的状况,床位利用率不到20%。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短缺、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让不少有需求的老人望而却步。

如何破解农村养老“有人住不了、有床用不上”的困局?上杭县大胆探索——将全县17所敬老院“整县打包”,实施“公建民营”改革,床位使用率从19%跃升至64.45%,这一显著变化背后,是上杭推行“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的生动实践。

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方式,确定由福建上杭我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采取“打包捆绑”形式统一运营,实行15年零租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承包经营。“我们无偿提供1栋楼作为公司运营总部,打破‘一院一策’的分散运营格局。”上杭县民政局局长刘华春介绍。“规模化运营让我们能够统一服务标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福建上杭我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蓝群英说。

改革首先从硬件“焕新”发力。上杭总投资4050万元改造提升养老机构居住品质。在古田镇敬老院,记者看到,这里实施了环境绿化、活动中心建设,进行了塑胶地面、安全电路改造,安装了热水器、网络电视、冷暖空调等设施。“自专业公司接管以来,我们对全县乡镇敬老院的硬件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更新换代空调、电视、热水器等服务设施,实现了硬件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全覆盖。”蓝群英介绍。

此外,上杭还投资3000余万元将古田、蛟洋等10个乡镇敬老院提升改造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后床位由40张增加至80张,共增加床位400张。

人才是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上杭县在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上下足功夫。运营公司创新举措,聘用担任过村“两委”干部、人大代表等高素质人员经培训后担任乡镇敬老院院长。同时,运营公司按标准配备配齐各类管护人员,定期安排护理人员统一接受培训和实践锻炼。2019年以来,养老护理员参与培训达1.2万人次,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医养结合是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举措。在古田镇敬老院的医务室内,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正在为老人们进行常规健康检查。“有了定期上门的医生,我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不用总往医院跑了。”正在测量血压的丘联芬满意地说。上杭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模式,在有条件的敬老院内设立医务室,其他机构则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医养结合合作协议书》,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咨询、疾病预防与治疗、住院、保健、康复等医疗服务。

上杭特别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的养老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入住养老机构补贴政策。对已纳入低保且自愿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按照5个档次,每人每月分别给予相应的养老集中照护服务费用补助。对低保和低收入对象中的重病、重残对象、80周岁以上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入住养护机构集中托养,按中度失能、重度失能、完全失能分别每人每月给予600元、1000元、2000元的护理补贴。“这两项政策既减轻了特殊困难家庭经济负担,解决了‘住不起’的问题,又有助于家庭其他成员走出照料护理困境,解放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和增收。”刘华春说。截至目前,上杭县有497人次老年人享受集中托养养老机构补助政策,下达补助资金381.2万元。

政策是上杭“公建民营”养老模式成功的重要保障。上杭先后出台《上杭县关于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上杭县乡镇敬老院社会化运营改革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资金保障方面,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乡镇敬老院日常管理经费17万元、房屋及设施维护费50万元。每所敬老院每年按最低工资标准给予3个名额的工作人员经费补助。对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按合同规定拨付供养费,并根据承包运营合同条款每三年调整提高10%。

“公建民营”养老模式推行以来,上杭乡镇敬老院床位使用率从改革前的19%提升至目前的64.45%,入住人数从126人增加至607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上杭老人将享受到优质养老服务,安享幸福晚年。



上杭县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闽ICP备180298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