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善孝为先”,在田背村,这句话不是标语,是晨昏可见的炊烟,是村口即闻的乡音,是几代人流传至今、拎包即走的“家风行李”。多年来,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用一项项暖心举措、一笔笔爱心善款,编织出一张温暖的敬老网,让尊老敬老成为田背最动人的底色。 一诺坚守十一年,温暖从不缺席 田背村吉爱基金会的十一年坚守,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资金帮扶。它是外出游子对家乡的反哺,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感恩之心化作长效机制,让敬老从“一时之举”变成“长久之约”。它让老人们感受到“老有所依”的踏实,让年轻一代看到“饮水思源”的榜样,更让“尊老爱老”从传统美德,变成了田背村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日常,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筑牢了根基。 2015年,一群从田背小学飞出去的“燕子”,悄悄“衔回”100余万元。不留名、不拍照、不剪彩,只留下四个字——“吉爱基金”。这便是田背村敬老基金会的开端,一份跨越十余年的爱心约定就此启航。 基金会成立后,基金利息化成心意,每年8至10万元,用于奖教、奖学与敬老,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十一年,70万余元已悄然发放到村民手中;仅针对 80 岁以上老人的“重阳红包”,就已送出898人次。
2025年重阳节,田背村的老人们又一次收到了熟悉的 “大红福袋”。80位耄耋老人、27位鲐背老人接过红包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爱心接力十年,温情不断延续 这场持续十年的匿名“红包雨”,最动人的不是善款的数额,而是“不留名、不图报”的纯粹初心与“一茬接一茬”的接力精神。知青的牵挂、乡贤的低调、后生的热忱,不同群体用同样的善意,勾勒出田背村敬老文化的“群像图”,让田背村的敬老氛围从“单点闪光”变成“全域温暖”,成为乡村治理中“以善治促和谐”的生动范例。 2016年起,厦门知青林亚慧把田背视作“第二故乡”,连续10年为田背坑子组70岁以上的老人派发“敬老红包”。2018年起,“不留名”的田背坑子组的乡贤,每年重阳节按照70岁100元、80岁200元、90岁300元的标准,默默发放红包,八年来从未缺席。2024年,村里一群年轻后辈,自发组织凑出“田背村敬老基金”,专门用于开展老年活动。2025年,又有一位匿名的外出乡贤,循着前辈的脚步,为70岁以上老人送去“敬老红包”;同年,田背村中心组一位低调的企业家,也带着爱心而来,一次性为16位70岁以上老人各送上 500 元“重阳红包”。 一笔笔匿名善款,一场场暖心接力,在田背村形成了持续的“红包雨”。十一年坚守证明,当“尊老敬老”内化为全村共识、外化为自觉行动,其已超越单纯的道德倡导,更成为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当前,田背村敬老氛围日益浓厚,下一步,上杭县将持续巩固现有成果,深化拓展敬老服务举措,不断完善“田背样本”内涵,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