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关切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更加强烈,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期待更多,对社会风气、文明意识方面的要求更高。如何发挥好法律法规对维护良好社会秩序、树立文明社会风尚、培育和谐人际关系的保障作用? 旗帜鲜明宣示核心价值观导向。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文明行为地方性法规,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贵州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了表彰奖励道德模范,鼓励支持见义勇为、慈善公益、志愿服务、自愿献血等善行义举,倡导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服务、诚信经营等文明行为,为好人好报、德行善报提供制度保障,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倡导和鼓励。2018年12月1日刚刚开始施行的《昆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鼓励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市民、见义勇为人员、优秀志愿者等先进人物。《西安市文明促进条例》创设性地规定了违法行为人通过自愿参加与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相关的社会服务来从轻或者减轻罚款处罚的惩戒措施,以期达到立法的教育引导和人文关怀目的。 直击痛点纠治不文明陋习。福建厦门人大法制委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向120余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及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在汇总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三十多稿的修改完善,制定了《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将九项不文明行为列入重点治理清单,其中包括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占道经营等市民普遍较为反感的社会陋习。《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规定,随地吐痰、便溺,现场拒不整改的,将被处以50元的罚款。行人、非机动车违法出行、扰乱交通秩序的,也会受到一定的处罚。《银川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规定,驾驶机动车拨打接听手持电话或者向车外抛洒物品的,处50元罚款;不按照交通信号指示通行或者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的,处警告或者30元罚款;随意横穿马路的,处警告或者10元罚款。 大张旗鼓发动全社会参与。只有充分调动起每一个公民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公民成为文明行为的践行者,同时也成为不文明行为的监督者,才能让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真正起到促进文明的作用。浙江宁波市开展了“市民最不能忍受的不文明行为”评议活动,受众覆盖超过200多万人次,提出意见、建议2万多条。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雷锋站的青年志愿者根据《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内容精心设计了50幅漫画,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社区居民更直观地知晓和了解条例。温州、十堰等多个城市成立了市民监督团,发动百姓成为城市不文明行为的动态监控员。我们欣喜地看到,倡导文明、纠正陋习、监督整改……已经不再只是“有关部门”唱“独角戏”,而是全社会都在参与,老百姓都在关心,大家共同守望,营造更美好的家园。 多措并举优化环境基础。《无锡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利用本单位场所、设施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爱心服务点,为环卫工人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员提供饮水、加热饭菜、遮风避雨等便利服务。《滨州市文明促进条例》规定,大众传播媒介应当按规定刊播公益广告。户外广告牌、电子广告屏、地名牌、公交候车亭、建筑围挡等社会媒介设置公益广告总量占比不低于广告数量的30%,并规范使用广告用语,营造全社会鼓励和促进文明行为的氛围。鼓励、支持、引导单位和个人以提供资金、技术、劳动力、智力成果、媒介资源等方式参与文明宣传。这无疑是使优质资源更好地、更有效地服务于人民的有益尝试。《太原市文明促进条例》规定,机场、车站、医院、大型商场等公共场所应当配备独立的母婴室;女职工集中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独立的母婴室。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商业经营场所、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体育活动场所、医院、住宅小区等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并保持开放。太原市民说:“身边有了更多的与文明相关的设施,感觉整个社会环境都变得更文明了。” 综观各地纷纷打出的招式,共同的特点是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群众关切,直击痛点、问政于民;从制定《条例》的过程到《条例》包含的内容,自始至终都在响应群众意愿和期盼,都在着眼促进文明养成。 |